总结以上内容可得规律如下:
设部分余数函数
PA = f( d )
其中 d 为一个字节的数据(注意,除非 n = 0 ,否则就不是原始数据,见下文)
第 n 次的部分余数
PA( n ) = ( PA( n - 1 ) << 8 ) ^ f( d )
其中的
d = ( PA( n - 1 ) >> 8 ) ^ D( n )
其中的 D( n ) 才是一个字节的原始数据。
公式如下:
PA( n ) = ( PA( n - 1 ) << 8 ) ^ f( ( PA( n - 1 ) >> 8 ) ^ D( n ) )
可以注意到函数 f( d ) 的参数 d 为一个字节,对一个确定的多项式 P, f( d ) 的返回值 是与 d 一一对应的,总数为 256 项,将这些数据预先算出保存在表里,f( d )就转换为一 个查表的过程,速度也就可以大幅提高,这也就是查表法计算 CRC 的原理。
再来看 CRC 表是如何计算出来的,即函数 f( d ) 的实现方法。分析前面一个字节数据的 计算过程可发现,d 对结果的影响只表现为对 P 的移位异或,看计算过程中的三个 8 位 的列中只低两个字节的最后结果是余数,而数据所在的高 8 位列最后都被消去了,因其 中的运算均为异或,不产生进位或借位,故每一位数据只影响本列的结果,即 d 并不直接 影响结果。再将前例变化一下重列如下:
11011000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10001000 00010000 1 // P
^ 1000100 00001000 01 // P
^ 000000 00000000 000 // 0
^ 10001 00000010 0001 // P
^ 0000 00000000 00000 // 0
^ 100 01000000 100001 // P
^ 00 00000000 0000000 // 0
^ 1 00010000 00100001 // P
-------------------
01001010 01110101
现在的问题就是如何根据 d 来对 P 移位异或了,从上面的例子看,也可以理解为每步 移位,但根据 d 决定中间余数是否与 P 异或。从前面原来的例子可以看出,决定的条件是中间余数的最高位为0,因为 P 的最高位一定为1,即当中间余数与 d 相应位异或的最高位为1时,中间余数移位就要和 P 异或,否则只需移位即可。其方法如下例(上例的变形,注意其中空格的移动表现了 d 的影响如何被排除在结果之外):